报告题目:定量区分排放与气候条件影响的简约模型与概率函数
环境科学家,主要从事环境地理学研究。1950年8月14日生于上海市。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81年获美国堪萨斯大学土木系-地质系环境科学与健康硕士学位,1984年获美国堪萨斯大学土木系-地质系环境科学与健康博士学位。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环境工程专家,主要从事水污染防治研究。1957年10月出生于吉林省农安市。199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
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地球化学家,主要从事地表地球化学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和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基础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的系统研究。1955年9月11日生于贵州省遵义市。1982年2月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4年12月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1986年5月留学日本,先后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做访问学者,日本东京大学理学部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报告题目:微生物驱动的碳氮循环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中组部“青年拔尖”等人才项目。主要从事土壤地理学和全球变化研究,采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研究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固碳及其影响机制、全球变化及生态系统功能评价,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先后主持科技部青年973项目等国家级项目十余项,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等SCI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
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型水利工程对长江流域重要生物资源的长期生物学效应,项目编号:30490230,起止年限:2004-2008),是国务院2010年5月批准的《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的主要起草人之一,目前担任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负责人,2014年被遴选为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期刊40余篇)、参加编写已经出版的专著3部、联合主编论文集1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及实用新型专利4项。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大禹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及二等奖3次、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及三等奖1次)。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学科办副主任、城环学院副院长、生态研究中心副主任,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青年项目)、“优青”、“杰青”获得者。主要从事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生态学研究。已出版专著2部、论著章节2篇,发表期刊论文12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余篇。
报告题目:旱区社会生态系统及流域人水关系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综合自然地理研究,在黄土高原开展生态水文、水土保持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发展了河流泥沙变化归因分析方法,利用长期径流、泥沙及降水等观测数据,解析了黄河过去60年来输沙量大幅减少的驱动因素;在样地、坡面、小流域到区域样带多尺度进行长期监测,从类型、格局和区域分异三个方面揭示了生态系统与水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耦合自然、社会与经济系统,提出了统一政府、市场和文化的生态系统服务综合管理框架。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Geoscience、National Science Review和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
云南大学研究员,博导,主要从事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教学科研工作。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云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先后主持NSFC-云南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50余篇,出版《云南土壤地理》、《区域土壤侵蚀调查方法》等专著,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6/15),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1/5),“优秀地图作品裴秀奖”金奖1项(4/13),创建元江干热河谷水土保持云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兼任《Internation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search》、《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杂志副主编。。
报告题目:喀斯特区人为扰动与植被恢复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区域生态与农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国家级青年人才、中国科学院青年交叉团队负责人、广西八桂学者(第六批)、湖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研究方向为生态遥感、喀斯特人地耦合与植被恢复。围绕脆弱环境下人类活动影响的辨析与适应性调控,综合应用遥感、地面观测、模型模拟及古生态重建等手段,解析地质约束下区域生态环境长期演变的人为扰动效应与机制,揭示脆弱地质背景制约及人为扰动对喀斯特区域生态格局-过程-服务变化的影响机理,提出喀斯特地区可持续恢复的调控途径。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其中Nature子刊3篇。
报告题目:跨越六千万年:蝙蝠多样性的演化之路与生命启示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中国生态学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动物学会理事等。长期从事动物多样性与适应性演化研究,服务于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动物疫病传播机制解析等国家重大需求。迄今以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2篇)、Science Advances(1篇)、PNAS(3篇)、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7篇)、Molecular Ecology(2篇)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湖北省创新群体项目等科研项目,入选教育部重大人才计划首届青年学者(2015)等人才项目。
版权所有:中国生态学学会 北京市 邮编:100083 电话:+86-010-62849101-202
京ICP备17044507号-1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