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大会开始还有 立即报名

20.城市气候变化和洪涝灾害韧性

组织单位: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杭州师范大学

召集人:汤俊卿、胡潭高

联系人:王锣洋 17816111062 wangluoyang1@stu.hznu.edu.cn

分会场介绍: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其中城市洪涝灾害已成为威胁城市生态安全、经济社会稳定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突出挑战。城镇化进程加速了不透水地表扩张,改变了自然水文循环,叠加海平面上升、风暴潮加剧等气候因素,使得城市面临前所未有的洪涝风险。如何提升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洪涝灾害的韧性,是构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城市的核心议题之一,也是城市生态学理论方法应用于实践的关键战场。本分会场聚焦“生态安全与韧性城市”的总体目标,围绕“城市气候变化和洪涝灾害韧性”主题,旨在深入探讨城市生态学如何在认识和缓解气候变化影响、提升城市洪涝灾害抵御力、恢复力和适应力方面发挥核心作用。我们将共同研讨以下关键议题:

1.气候变化下城市洪涝风险的形成机制与评估:探讨气候变化(如极端降雨、海平面上升)与城市扩张(土地利用变化、排水系统能力)如何交互作用加剧洪涝风险;发展基于城市生态系统视角的综合风险评估模型与方法。

2.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与城市水文韧性:研究如何有效利用绿色基础设施(如海绵城市要素、湿地、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生态廊道)增强雨洪滞蓄、入渗与净化能力,恢复城市水文循环的自然过程,降低洪涝灾害风险。

3.灰色-绿色基础设施协同优化与韧性提升:探讨传统灰色排水工程(管网、泵站、堤坝)与绿色基础设施如何最优组合,构建多层次、多功能、更具韧性的城市雨洪管理系统。

4.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与洪涝减灾:量化评估城市绿地、水体等生态系统在削减洪峰、延缓汇流、水质净化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及其在提升洪涝韧性中的价值。

5.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洪涝韧性治理:分析影响洪涝韧性的社会、经济、制度因素;探讨多利益相关方(政府、社区、企业、居民)协同参与的风险沟通、应急响应、适应规划与长效治理机制。

本分会场诚邀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水文水资源、气候适应、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灾害风险管理、地理信息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交流实践经验、探讨前沿理论与方法。我们期待通过跨学科的深入研讨,共同为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构建更具韧性的城市生态系统、保障城市生态安全贡献智慧与力量,切实响应国家“全面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战略需求和国际《新城市议程》的核心目标。

版权所有:中国生态学学会 北京市 邮编:100083 电话:+86-010-62849101-202

京ICP备17044507号-1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